时代楷模

文艺名家讲故事:文明网专访阎肃

来源:转载      作者:      发布时间:2019-07-30 20:14       点击数:

最爱穿的是军装,最爱写的是军歌。从青年艺术队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员,到中国著名剧作家、词作家,他给人们留下的印象始终是勤奋、谦和、直爽。年过八旬,他却丝毫没有停下工作的脚步,自称为艺术战线的一名老兵,他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

“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百位文艺名家讲故事”栏目首期邀请嘉宾:空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顾问阎肃。在150 分钟的拍摄过程中,85岁高龄的阎肃老师一气呵成,讲述了一些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从艺经历与心得,为我们留下许多珍贵影像资料。节目内容于2015年9月16日播出。

以下为阎肃讲故事内容摘编。

图为阎肃生前参加中国文明网《文艺名家讲故事》节目录制。来源:中国文明网

弃学从艺,文艺工作大有可为

解放之前,我从重庆南开中学毕业,当时考上两所大学:重庆大学和四川大学,后来读了重大的工商管理系。解放之后,我们重庆大中院校的学生参加了当时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举办的一个夏季暑期学院活动。当时,我是大专部文艺部的副部长,组织大家做文艺演出。说相声、演戏、唱歌,就在这座古城中度过了一个非常快乐的暑假。可能因为我的这点本事,受到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的青睐,领导告诉我:“你不要念书了,我们要成立一个青年艺术工作队。”我欣然答应。我觉得我要给新中国干点事儿,在这种心理的促使下,1950年9月大学还没读完,就加入了青年文工队。

当时,我所有的同学都瞧不起我。我的同学有考北大、清华的,有留学捷克、苏联的,他们觉得最没出息就是我了,好好的大学不念,唱戏去了。我当初有一个初恋情人,都订婚了,她后来去北京念大学,也因为这件事跟我分手了。我成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西南工作委员会下属青年艺术工作队的一个队员。

在青年艺术工作队期间,我们跑遍山城重庆的大街小巷。那时候重庆还不是直辖市,只是四川省的一个市。重庆在抗战时期人文荟萃,文化人基本上都在那儿待过,共产党的领导人也都在那儿待过,比如毛主席参加重庆谈判,签《双十协定》;周总理在那儿有周公馆;《新华日报》当时也迁到了重庆。许多文学家、剧作家、电影人、文化名人在抗战时也都在重庆待过,比如巴金、老舍、曹禺、郭沫若。他们的小说、剧作都很受我们追捧,可以说,我们是吃着这些文化巨人的乳汁长大的。

同时我们也看当时好莱坞八大电影公司的经典电影,比如《卡萨布兰卡》等,我们当时对于国外文化的态度是兼收并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