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学校首页

媒体关注

Media Attention

【湖北日报】汉江师范学院101岁学者冷遇春笔耕不辍,每天工作12个小时

来源:湖北日报 作者:周靖宇 张玲 发布时间:2019-05-05

百岁高龄的冷老仍笔耕不辍。

秦楚网讯通讯员 周靖宇 张玲 报道:今年五一前夕,记者了解得知,郧阳“太史公”、汉江师范学院百岁学者冷遇春的新作《我的百岁生涯·回忆录》《写作导航》即将出版。已经101岁高龄的冷老如今每天仍旧伏案创作至少12个小时。他兑现了自己期颐之年再出两三本著作的承诺。

在郧阳史志界,流传着“无冷不成史,无冷不成志”的佳话。冷遇春是十堰建市以来首个过百岁生日的离退休老干部,自1986年离开汉江师范学院的讲台后,冷遇春三十多年如一日遨游于浩瀚的历史书海中,先后编纂完成《郧阳抚治两百年》、《郧故串珠》、《老骥嘶郧》等珍贵著作,填补了郧阳地区史志空白,被人们尊称为“古麇太史公”。2016年,十堰市委组织部授予冷遇春“首届最美长者”荣誉称号,表彰他为地方史志研究作出的突出贡献。

惜时如金:晚年专注郧阳史志研究

冷遇春生于1919年,湖北郧县人。1954年在郧阳师范(后更名为郧阳师专,现为汉江师范学院)任教,1982年离休后仍坚持授课,直至1986年才正式离开教学岗位,从此致力于诗、史、文、论写作,特别是郧阳地方历史文化的发掘和研究创作。

1987年初郧县体委办公室打来电话,邀请冷遇春编写该县体育发展史志。“这是好事情啊,我一定来!”他一口应承下来。“我生在郧县、长在郧县,又曾在这里工作多年,对家乡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太想尽一己之力为家乡做点事了。”

2018年1月27日,汉江师范学院校长杨鲜兰看望冷老,庆祝他百岁寿辰。

为了编写方便,冷遇春就住在郧县县城大儿子冷荣平的家里。年近七旬的他总是早出晚归,回家后还要伏案工作至深夜。冷遇春的书房里有3个靠墙书柜,其中两个书柜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史书,从《二十四史》到各地史志一应俱全。冷老说,这些书都是他的宝贝,是他一辈子的积蓄。“他工作的劲头,比我们这些上班的年轻人还足。”冷荣平笑着说。凭着这股热情和顽强的毅力,冷遇春先后参与完成了《郧县体育志》、《郧县志》、《郧县文史资料》的编纂工作。

正是在编纂这些史志的过程中,冷遇春发现,从明成化十二年至清康熙十九年郧阳抚治时期两百余年的历史还没有系统的记载。“作为郧阳人,作为一名史学爱好者,编写一部史书以填补这个空白,我责无旁贷。”冷遇春说。

他深知自己年岁已高,时不我待,于是写了一首《五律·临窗偶成》自勉:“休道面窗寒,风和日照先。惟希天我寿,诗史力高攀。”

为编写史书,冷遇春可谓是心无旁骛,惜时如金。2009年夏的一天,他又像往常一样早早起床查找史书资料,突然心脏剧疼晕倒在地。医生诊断为冠心病,且心脏衰竭,需要马上接受心脏起搏器植入手术。

冷老当时已是91岁高龄,做手术的风险很大。得知自己病情危急,冷遇春含泪哀求医生:“这些史实只有我知道,我不想把它们带走,我必须写完,一代代传承下去,求求你多给我些时间完成史书。”

经过缜密会诊,医生冒着极大危险,成功为冷老植入心脏起搏器。住院期间,冷遇春让儿子将史实资料带到医院,只要稍微清醒就捧书而读。住院半个月后,冷老回家休养。一回到家,他就不顾家人劝阻,立即投入创作。冷遇春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拒绝了一切不必要的活动,自约于古书中,手不释卷,常常通宵达旦。仅考证依据的35种史书资料中的必阅部分就重达几十公斤,就是通读一遍也得一年两载,所摘抄的资料多达百万字,笔记堆起来有20多厘米高。

从2015年5月1日至今,冷老一天不落地坚持写日记,记录所思所感。

治学严谨:一词一句皆要言之有据

创作中的冷遇春常说:“立史言犹如立己身,诉之他人,关乎四方……故言事务求其实,言人必重其德,言言必合其理。只有精益求精、不断完善,才无愧于历史。”

幼子冷小平回忆,编写《郧县志》时,父亲发现许多史书上对“郧县”名字的由来介绍得不正确,民间也有不少误传。为此,他在《郧县报》上发表了题为《郧县何以得名》的文章,旁征博引为“郧县”正名,避免了以讹传讹。

在郧阳地区志办召开的一次学术研讨会上,冷遇春在论文《论新方志的整体性》中一针见血地指出部分史实资料偏听偏信、不够严谨,强调编史工作“必须端其观点、正其失误、去其浮泛、补其遗漏、使之趋于完整。”他的这种敢于质疑权威、不留情面的求证态度“得罪”了一些人。有的人曾背地里称他“古板的老头”。不过,认真阅读他著作的人无不被冷老师的严谨治史精神所折服。

在编写《郧阳抚治两百年》期间,已到耄耆之年的冷遇春为了查证史实,几乎翻遍了汉江师范学院图书馆馆藏的几百本《明实录》、《清实录》等史书。同时还购回《二十四史》、《明史》、《清史》等数万元的图书资料在家查阅。为了进一步获得全面、系统、准确的资料,他不顾年迈体弱,多次奔波于武汉、上海等地,进图书馆、档案馆,拜访知情人,有时还写信给有关部门及国内外亲朋好友恳请帮助。

2004年,冷老历经数年编撰的《郧阳抚治两百年》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填补了该段郧阳史志撰述的空白,被地方史学界奉为“十堰历史文献中的珍品”,并获得十堰市社会科学三等奖。2009年,为发掘地方史志更多珍贵资料,同时应史界朋友之促请,冷老先后自费出版了共90万字的地方史论著《郧故串珠》(一、二、三册),并免费赠送社会各界同仁。

冷遇春和他的学生。

笔耕不辍:要为城市文明建设再作贡献

如今的冷遇春仍然没有闲下来。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其他时间都在认真编写校对新作。虽然现在很少出门,但他每天坚持通过报纸、电视了解世界的变化。“通过阅读,我了解了十堰创文的点点滴滴。”冷老认为,历史文化是一座文明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地方历史研究者,我还要在有生之年更多地挖掘本地历史文化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位。”

“三千里汉江,百万年历史积淀,最璀璨夺目的这一段就在我们十堰境内。距今约100万年前的‘郧县人’头骨化石,有堪称人类地下通史的辽瓦店子遗址,还有绵延200余年的郧阳府……”冷遇春说,郧阳历史悠久厚重,文化资源丰富,有光辉灿烂、博大精深、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值得去挖掘、整理、传播。

近年来,冷遇春分别与儿子冷小平、孙女冷静撰写了《郧阳历史文化探研》,个人诗词精选集《百岁韵汇》,诗教、诗史研究著作《中国先秦诗教志》,“这几本书都凝聚着我多年心血,希望能为城市文明建设添砖加瓦。”冷老三代人为郧阳修史也被当地传为佳话。

目前,冷老以其个人回忆录的形式描写和反映汉水流域及十堰市(古郧阳)100年来的历史变迁与文化特色的《我的百岁生涯·回忆录》,已经在汉江师范学院“汉水文化研究基地”申报成功,正由冷小平、冷静进行编辑校对,预计明年出版。此外,冷老另一本著作《写作导航》即将纳入出版计划。

“老骥嘶郧不为槽,秦巴春秋唤人晓。日照何虑黄昏近,夕阳景观亦如朝。”这是冷老创作的一首诗词,亦是他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冷老说:“我出书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想为后人留下点文化遗产,让十堰成为名副其实的文明城市。”

十堰校区:湖北省十堰市北京南路18号

丹江口校区: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学府路1号

邮编:442000

招生咨询电话:0719-8846111

接待/接访电话:0719-8800198

昼夜值班电话:0719-8846110

Copyright  © 2023 版权所有:汉江师范学院 ICP备案:鄂ICP备16010062号   信息安全等级保护:42030043004-22002

返回首页